1926年9月17日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為策應北伐,在五原率眾誓師,這一壯舉對中國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,也使五原名揚華夏。2006年,為紀念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五原誓師80周年,縣委、政府決定重新修建馮玉祥誓師廣場,再現(xiàn)這一名揚海內外的北伐壯舉。紀念廣場由休閑廣場、景觀橋和誓師臺三部分組成,整個建筑位于縣城的北端,前進路與義河渠交匯處。休閑廣場布局以前進路中心線為對稱軸,采用中軸對稱的形式,廣場占地33500平方米,東西186米,南北180米。
拾階而上,踏上的就是景觀橋,橋長83米,逐階上到12米處與誓師臺相接;橋寬17米,分9跑,這是為了紀念“917”這個重要的誓師日子。每跑有9步臺階,共81個臺階,寓意著北伐戰(zhàn)爭的勝利如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般歷盡艱辛。
放眼望去這三人鑄銅雕像就是紀念廣場的主題人物,左手邊高大威武的將軍就是馮將軍,右側宣讀誓言的是劉伯堅,他是一名共產黨員。塑像高達19.26米,是為了紀念誓師年份是1926年;塑像坐北朝南,寓意“背靠青山南眺黃河,推翻帝制解除軍閥,立志報國勇往直前”。
馮玉祥原籍安徽巢縣人,于一八八二年生于河北省青縣。一九四八年去世,享年66歲。
早年投身軍旅的馮玉祥在青年時期就是一個積極的革命者。北洋軍閥時期,馮一度官至陸軍第16混成旅旅長,第11師師長,陜西、河南督軍,陸軍檢閱使。后來,他興兵討伐袁世凱,挫敗張勛復辟,維護民主共和政體。
1922到1924年間,馮玉祥與孫中山信使往來,他擁護孫提出的聯(lián)俄、聯(lián)共、扶助農工三大政策,并熟讀中山先生贈送的建國大綱,成為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。
1923年直奉大戰(zhàn)爆發(fā)時,馮玉祥于回師北平,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皇宮,此舉標志著封建皇權的大廈徹底從國人的心中倒塌,他也將所屬部隊改名國民軍,以示衷心擁護三民主義及孫中山的領導。
1926年3月,在李大釗的幫助下,馮玉祥將軍懷著追求真理、救國救民的一腔熱血,踏上了赴蘇考察的旅程。5月9日,歷盡千辛萬苦,飽嘗雨露風霜的馮玉祥到達莫斯科,受到蘇聯(lián)黨政軍領導人和莫斯科數(shù)百名中國留學生的熱烈歡迎。在莫斯科期間,馮玉祥頻繁與中共在莫斯科的負責人往來,并請蔡和森、劉伯堅等共產黨人講課。劉伯堅還特地與馮玉祥同住在一起,講述蘇聯(lián)紅軍的歷史與建軍經驗,特別是政治工作經驗。與此同時國內形勢風起云涌,南方革命軍開始北伐,并大舉攻下湘贛。馮將軍的部下致電他請其歸國主持大局,馮玉祥將軍接電后,當即決定動身歸國。他于8月7日偕同蘇聯(lián)顧問烏斯馬諾夫和中共黨員劉伯堅以及部屬從莫斯科出發(fā),一路跋山涉水,晝夜兼程,返回祖國。在途中,又遇到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委員會委員于右任,兩人聯(lián)袂一道,出烏不浪口,到達五原。
9月17日,舉行了中外聞名的誓師大會。于右任監(jiān)旗并授旗,授旗大會于中午十二時許開始,會場設在五原縣政府西側的廣場上。誓師臺是士兵臨時搭起的土臺,臺頂一丈見方,高六尺許,坐北朝南,臺北側有登臺通道,參加誓師典禮的官兵有一萬多人,人人均佩戴者“不擾民、真愛民、誓師求同”的臂章。大會由馮玉祥主持,由劉伯堅宣讀五原誓師通電宣言。宣言中稱:“玉祥本是一個武人,半生戎馬,未嘗學問。唯不自量,力圖救國,怎奈才識短淺,對于革命的方法不得要領,所以飄然下野,去國遠游,乃至走到蘇聯(lián),看見世界革命,起了萬丈高潮。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,受國外帝國主義與國內軍閥雙重壓迫,我們要解除這深切的痛苦,惟有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,解除軍閥之壓迫。”通電附有一段誓詞:“國民軍之目的以國民黨的主義喚起民眾,鏟除賣國軍閥,打倒帝國主義,以求中國之自由獨立,并聯(lián)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,共同奮斗!生死與共,不達目的不止”。誓詞與宣言宣讀完畢,馮玉祥將軍提議全體將士加入國民黨,要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旗幟之下,投入北伐革命。
之后,五原民眾又舉行了隆重的慶祝五原誓師大會,為了紀念五原誓師的歷史意義,縣長劉必達將五原縣更名為“義旗縣”,以資紀念。(至1927年奉軍進駐后又恢復原縣名)